文。圖。攝:創建香港 Designing Hong Kong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人的瑰寶,政府與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致力促進和推動維港兩岸的海濱發展和改善工程,旨在以最短時間駁通海濱長廊,拉近市民與維港的距離。近年有多項改善工程先後動工,包括透過改建污水處理廠旁一段維修通道而成的土瓜灣海濱,以及預計於2025年落成、處於東區走廊下並連接炮台山及鰂魚涌的行人板道。然而,海濱的業權及管理權十分複雜,加上部份用途需要設於海濱,因此部分地段仍然未能對公眾開放。
位於大角咀海濱的海輝道公園和由渠務署管理的海輝道遊樂空間先後落成及啟用,而其南方亦有廣受歡迎的西九文化區,兩者相距不足1.5公里,但之間被新油麻地公眾貨物裝卸區分隔。作為香港最繁忙的貨物裝卸區之一,新油麻地公眾貨物裝卸區並沒有設置行人路,因此市民大眾需額外繞行雙倍的距離,經海庭道及海泓道才能來往兩地。
西九龍至大角咀的行人路線圖。
海輝道遊樂空間。
海輝道公園。
貨物裝卸區無可避免需設置於海邊,因此在有限的海濱土地上平衡不同用途是發展海濱的一大挑戰。類似的情況在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亦曾出現。位處中西區海濱長廊及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之間的裝卸區早前曾開放予公眾進入,更被民間選為「最佳由市民開創的公共空間」,可惜貨物裝卸區在2021年起便以疫情為由不再對外開放,但現時市民亦可以透過旁邊的行人路來往海濱兩端,在用途和公眾通行權上取得一個平衡。
新油麻地公眾貨物裝卸區。
被貨物裝卸區分隔的西九龍海濱。
類似的做法亦可應用在新油麻地公眾貨物裝卸區。政府早前已有計劃建設連接大角咀及西九文化區的行人路,只要稍為縮減貨物裝卸區的面積,加上善用天橋底等丟空的空間,一條貫穿兩地的行人路即可建成,既縮短穿梭兩地的時間及距離,亦可以讓更多居民享用維港海濱。
除此以外,目前杏花邨及筲箕灣被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分隔,兩個社區並未有行人路連接。假如居民想步行到筲箕灣,必須繞經柴灣道,原本約一公里的距離,需要步行多於三公里才能到達。部份居民為求方便,只能冒險在東區走廊旁行走。我們在實地觀察時亦在公路旁發現協助居民上落維修斜坡的繩索,而旁邊的草地亦明顯有行人使用的痕跡。
杏花邨至筲箕灣的路線圖。
東區走廊旁協助居民上落維修斜坡的繩索。
公路旁草地上的路跡。
為提高海濱的可步行性,政府早年曾提倡沿博物館的海岸建設架道連接兩地但遇到反對而未能成事;亦有建議於公路兩旁興建行人路貫通兩地,但方案需經運輸署及路政署的檢視;此外也有聲音提議善用博物館現有的道路和設施接駁杏花邨及筲箕灣,但基於管理問題館方對此有所保留。開放博物館供市民通行既可以便利市民,亦可以令更多民眾學習相關歷史,館方可以參考外國不同露天博物館的管理和營運模式,假如成事相信不同持份者都能得益。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珍貴的資產,政府近年在擴展和連貫海濱取得一定成果,但如前所述,如何規劃有限的海濱土地滿足不同需要仍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政府各部門需更緊密協作來確保海濱的連貫性、可達性和協調性,再加上公眾的積極參與,將維港打造成既能保留文化及經濟價值,又能滿足市民休閒需求的海濱,相信並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