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區地處邊境,是軍隊駐紮、訓練及演習的地段,鄰近山嶺因而留有不少軍警足跡。為人熟悉的,除了在1949年至1953年間建成的麥景陶碉堡,還有粉嶺馬頭嶺華山香港義勇軍雙龍軍徽。2020年北區大石磨山火後,被草木淹沒的蘇格蘭衛隊第二營“2nd Batt Scots Guards”的山嶺軍徽重現,更成為網上熱話。
英國軍隊有在駐紮地的山嶺留下軍徽的習俗,一般做法是以石頭堆砌出長闊約十多米的徽章,令人在遠處得以辨認。最著名的山嶺軍徽群,莫過於位於英國威爾特郡西南部的 Fovant Badges。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新招募得來的部隊亟需地方紮營、培訓,以及來回法國西線戰場。軍方遂選取英國南部、位處修咸頓西北的 Fovant 建造軍營、醫院、操場、練靶場、野外戲院及基督教青年會會所。首個山嶺軍徽大約出現於1916年,原本的20個軍徽如今剩下9個,幸而被官方確認為戰爭紀念物,並有志願組織進行保養。
英國 Fovant Badges。(照片來源:Google Earth: Landsat / CopernicusData SIO, NOAA, U.S. Navy, NGA, GEBCO)
查閱往昔照片,早至1910年代,當時駐紥在馬頭嶺下新圍的英軍已於嶺上以石頭砌出各自部隊的軍徽。戰前至戰後初年的香港山坡較為光禿,隨著經濟模式轉變、1976年訂立《郊野公園條例》及植樹造林,才慢慢變得草木茂盛。今次分為上下兩篇,為大家介紹馬頭嶺雙龍軍徽及一些被草木掩蓋的軍徽。
香港義勇軍(Hong Kong Volunteers)始自1854年,由本地志願人士組成,服務香港141年。1941年12月8日至25日香港保衛戰期間,為數2,000多人的香港義勇防衛軍(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英勇抵抗日軍,連同淪陷期間的地下反抗工作共有289人犧牲。
1994年,軍團離解散只剩下一年,跑馬地總部地段率先被交予香港賽馬會重建成新的行政大樓,義勇軍改為進駐第10啹喀來福槍團剛撤出的新圍軍營(Gallipoli Lines)。新圍軍營佔地廣闊並鄰近新圍/大嶺靶場,義勇軍在這最後的一年充分運用這個新地方進行演習、運動比賽、分隊競賽(Troop Test),直至解散一刻。
1995年8月29日解散前夕,義勇軍總部中隊(HQ Squadron)開始在馬頭嶺動工製作軍徽。他們首先以混凝土製造菱形基座,再用油漆畫上軍徽,形態與貝雷帽軍徽以綠色絨布托底相似。一般堆砌石頭的軍徽做法需要頻繁剷平草坡,這個做法較為不受草木遮蓋。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軍徽由中國雙龍拱衛英國皇冠,下飾彩帶,寫上拉丁文格言 “Nulli Secundus in Oriente”(Second to None in Orient),意即「冠絕東方」。
1995年8月30日,香港義勇軍在馬頭嶺正在以混凝土製作軍徽。(照片來源:WO1 CHENG Kin-moon)
同年颱風肯特吹襲香港,工程其實是在惡劣天氣下趕緊完成。1995年9月2日晚,義勇軍在新圍軍營舉行解散會操。翌日軍團光榮解散,留下山嶺軍徽俯視山下新圍至今。嶺上軍徽有賴各方人士保養,現可清楚觀得全貌,行山人士亦可覓徑而上。
香港義勇軍山嶺軍徽,攝於2016年初。(攝:Watershed Hong Kong)
香港義勇軍軍徽與2017年山火後再現的米杜息兵團團徽。(照片來源:Chris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