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歷史與榮譽的軍徽傳統
Published on 28.01.2020

文:Watershed Hong Kong

 

粉嶺雙龍軍徽的四周,其實還有淵源甚深的部隊軍徽相伴。第27步兵旅(27th Infantry Brigade)、米杜息兵團 (Middlesex Regiment)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Argyll and Sutherland Highlanders)和林肯郡軍團(Lincolnshire Regiment)四個軍徽雖已被草木掩蓋,卻見證了彼此的情誼,以及冷戰、韓戰與香港的關係。


1979年新圍軍營(Gallipoli Lines)。最下方的獅身人面像軍徽只見於1927年後的相片,相信屬於曾在1932年派駐香港的林肯郡軍團。軍團曾在1801年遠征埃及對抗拿破崙法軍,贏得「Egypt」戰役榮銜並使用獅身人面像作為軍徽及繡在軍旗上。(圖:Watershed Hong Kong)

米杜息兵團於戰前(1937年8月)已從新加坡調派駐港,曾協助在1941年11月成立的香港華人軍團(Hong Kong Chinese Regiment)成軍,亦在同年12月8日爆發的香港保衛戰中與香港義勇防衛軍攜手作戰。在18日的戰鬥中,他們與香港義勇軍在禮頓山、赤柱、各處機槍堡及陣地出生入死,凝煉出情同手足的兄弟情,戰後正式結下盟誼,拙作《香港保衛戰紀》另有專文介紹。至於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早於1931年就曾派駐香港,九龍亦有以這個蘇格蘭西部地方命名的「亞皆老街」,為港人熟悉。

冷戰初期的1949年,英國緊急大規模增兵香港,駐港陸軍編制被提升為師級,新界增建軍營容納官兵,以應對馬來亞及中國動盪形勢。援軍正正包括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第一營及米杜息兵團第一營,兩者隸屬第27步兵旅,軍徽有三個「9」字。第27旅被劃為聯合國的戰略預備隊,隨時準備在10日內前往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韓美聯軍節節敗退,大韓民國不足一個半月時間喪失9成國土,退守至釜山。 同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84號決議後,英國緊急從香港調派米杜息士營及亞皆老營到韓國參戰。後者的指揮官繆亞少校(Major Kenneth Muir VC)更為守住高地英勇犧牲,榮獲韓戰中英軍第一面維多利亞十字勳章。1952年,兩支部隊就在新圍軍營後山以石頭砌下軍徽相伴,紀念曾經並肩作戰。

1979年,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再度派駐香港,開展了軍徽復修工程。根據年刊紀錄,當時山頭草木茂盛高至六尺,完全遮蓋了軍徽,他們派人及直升機花了兩個星期搜索位置。然後,他們除走雜草,並為石頭重新漆上白色。第7啹喀來福槍團更在米杜息士營與亞皆老營的軍徽之間預留了位置,但最後沒有砌出自己的軍徽。

26年後的香港義勇軍軍徽,正好建在稍上的位置,與好兄弟米杜息兵團相伴。


英國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博物館講述與米杜息兵團並肩作戰,以及韓戰中的繆亞少校,更展出了粉嶺馬頭嶺兩支部隊軍徽並列的相片。(攝:Watershed Hong Kong)

2020年10月9日,御林軍擲彈兵衛隊(Grenadier Guards)在社交平台公布,他們在福克蘭群島駐紮期間在東福克蘭島的奧里安靶場(Onion Range)以石頭砌成新的嶺上軍徽。根據相片,可以確認駐紮的是挑選準則嚴格,成員必須身高6尺或以上的女王直屬連(Queen’s Company)。

奧里安靶場是英軍上好的訓練場,廣闊的空間足夠容許排級部隊(約30人)進行射擊及反坦克攻擊等訓練。根據衛星相片,大家可以清楚見到靶場營房的南側現有近十個軍徽,包括高士廉衛隊(Coldstream Guards)、威爾斯衛隊(Welsh Guards)、來福槍部隊和傘兵等。


奧里安靶場。(照片來源:Google Earth: Airbus)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不少傳統逐漸走進歷史,但山嶺軍徽習俗依舊,在精神傳承、營造榮譽感及團結上繼續發揮作用。而香港北區這道獨特山景,亦為山友遊人留下了線索,供後人細味歷史。

 

參考資料

Watershed Hong Kong:〈韓戰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得主 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繆亞少校〉,2022

 

訂閱《園徑眾生》電子通訊,以電郵取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