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志標(《香港古道行樂》作者)
1966年間香港曾發生社會運動,調查報告指出當時政府與市民之間存在溝通問題,引致矛盾產生。為建立一個互相關懷及負責任的社會,政府遂關注社區建設,工作之一是積極鼓勵青年人多參與社區康樂,故此繼五十年代後已有的旅行活動再被推動,後來民間組織的旅行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本地旅行隊伍多是純屬義務性質的組織,行則聚,完則散。領隊和服務行友沒有受規約束縛或收受薪酬利益,唯一是志趣相投,參加者都喜歡遊山玩水。坊間先後有新晚報、新報、文匯報、晶報、星報、商報、星島的旅行版,刊登本地旅行隊活動消息,有長程急走、遠足、攀澗、海島穿洞、短線漫遊等路線。
行友可以隨自己喜好和體能,自由選擇參與舉辦的活動,到起步點靜候便可一齊出發。主辦單位除了舉辦水陸交通要集資外,很多都是免費的。
大隊活動當天,帶頭的領隊固然重要,但殿後押尾也不容忽視,同樣有領隊責任。假使在尾後有行友身感不適須要撤離,殿後能給予路向指引外,甚至親自陪同下離開。
參加的行友,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沒有高低之分,只是體能會參差不一。遇上路線稍長,尾段會斷續抛離。有經驗的領隊會臨場應變,為避免尾隊拋離太遠,先給予前隊小休讓後者距離拉近。人手足可派人在岔口站崗,或者沿途在主要岔口留下路標,目的讓尾隨者認路跟上。
在山徑上不時會發現行山隊的標記。(攝:Parks and Trails)
路標普遍用粉筆、紙牌、布帶等識別。領隊放路標時,多選在分义路上,用白色粉筆在路面或石面劃上箭咀,又或變通將箭咀、隊名劃在紙牌上,再用細石頭壓住。
箭咀筆畫簡單,有些領隊喜歡配上隊方慣用一套簡單的線條圖案,代表己方隊名,因而路上見到箭咀路標有很多不同款式。
香港市政事務職工總會的記號,CS代表Civil Servant或Service。(攝:郭志標)
標畫在樹幹上的標記。(攝:Parks and Trails)
至於布帶,領隊多縛在路口的樹幹或欄杆上。布帶多用鮮色布料、絹料或尼龍繩,顏色有紅、藍、黃、紫等。過往領隊有以活動盈餘,或行友贊助集資購買。亦有善用資源,利用一些剩餘物資讓大家使用。
綁縛在樹上的路標。(攝:郭志標)
每次活動,押尾最後的服務行友原則上會隨手檢回有關路標,免招話柄留下垃圾,不過有時也有漏網之魚,令路標成為廢物。
多年來路標已成眾人的議論話題,毀譽參半。執筆前筆者曾徵詢一些領隊和行友意見,作為參考:
「時有落路標,因隊友人數多,防有漏失。」
「用粉筆寫,因它易於擦甩,可免污染。」
「不要使用永久性的油筆和漆油塗寫在石頭或植物上,即使少少印記,都會影響大自然、文物等景觀。」
「有失散也可追回大隊,幫助日後行友作路徑指標。」
勝景之友標記。(攝:郭志標)
筆者個人愚見,在一些重要地方或險位落路標是無可厚非,否則釀成迷路便麻煩。但在唯一的直路上,又是官方設有指示路牌的山徑,何解也放上路標呢?即使在岔口,各隊所行都是同一方向和目的地,又何須要掛上你一條、我一條的路標呢?莫非為顯示自已隊方實力也有行過,才掛上布帶?此舉實有礙觀瞻。放路標者宜三思,有時放得太多,如果貼近村屋,常被村民誤會是偷竊黨所設的暗記,令人不安。
路標太多,有礙觀瞻。(攝:郭志標)
古道上的路標。(攝:Parks and Trails)
活動期間領隊有責任帶大家行畢全程,參加者也有責任照顧好自己,留意領隊指示及緊貼行進,不要掉隊,若果只顧閒談,沒有留意前行者方向,就算有路標也會走失。
有興趣行山者,活動時請多些留意方向走動,不要盲從路標。善用地圖指南針,認識多些山嶺四周景點,慢慢培育旅行經驗資歷,不用依靠路標也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