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陷阱:香港山火和植被的互動關係
Published on 01.04.2025

文:Aland Chan(劍橋大學植物系博士)

 

春秋二祭山火頻生,對香港人而言相信並不陌生。但零碎的新聞片段背後,本地山火的中長期趨勢,以至山火與植被結構之間的關係,坊間則鮮有討論。過去三年,我們研發了一套新系統,利用1986至2020年間共1,537張衛星圖片,分析本地山火的分佈和影響。下文將藉此探討本地山火和生態系統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過去34年間,能從衛星圖片中探測到的山火超過5,500場,涉及火場面積共910 km2 [1]。香港植被面積僅約728 km2,這個數字乍看很高,但細看其分佈,會發現愈六成植被其實從未發生過山火,只是部分地區山火頻繁,重複計算之下導致總受影響面積高企。


香港過去34年間的山火地圖。(圖:Aland Chan)

香港氣候潮濕,加上天然火種在旱季(旱天雷)並不常見,一般相信,受人類影響之前,山火極少。本地山火,幾乎全屬人為。火種大多源自市民掃墓香燭、村民「火燒旺地」的習俗或胡亂棄置煙蒂等。從上圖可見,一些接近墓地或村落的山頭(如青山、雞公嶺),山火頻生。

有趣的是,火種的存在,並不能完全解釋山火的分佈。有部分山頭,雖然相當接近墳場(如柴灣墳場、大埔仔溫氏墳場)或村落(如大藍湖),卻極少發生大型山火。透過比對山火地圖、地形和植被結構,我們發現關鍵在於植被類型。香港的亞熱帶雨林,竟是極佳的阻燃劑。面對同樣的火種威脅,樹林比草地和灌叢,山火發生的機率分別低20倍和9倍!

實際上,在潮濕的亞熱帶地區,植被和山火往往相互反饋。山火越多,樹林越少,催生更多大型山火,形成山火陷阱(fire trap);反之山火越少,讓樹林有時間形成,則可遏制山火蔓延。因此,歷史上香港村民上山斬伐薪柴,導致植被由熱帶雨林變為更易燃的草地和灌叢,產生反饋作用,亦是山火頻生的一大遠因。


潮濕的熱帶雨林是極佳的阻燃劑。植被和山火的反饋過程,對理解和控制山火至為重要(圖為山火後的青山腹地)。(攝:Aland Chan)

至於山火後,需時多長才能透過天然演化過程(succession)變回抗火的次生林,則是一門有趣的學問。我們以統計學的方式分析衛星圖片,發現平均而言,草地和灌叢經歷山火後,分別需時40年及19年,才能變回次生林。


在單次山火後,灌叢根部一般不會死亡並可以從基部抽出新枝條,故山火後要演化為樹林的的時間較短。(攝:Parks and Trails)

山火後植被會慢慢復原,由草地演化至灌叢,再逐漸形成樹林。(圖:Aland Chan)

留意這些數字只是全港平均數,實際需時視乎幾個環境因素。筆者的研究發現,最重要的似乎是火場位置與樹林的距離。樹木的種子依靠風力或鳥獸傳播,火場位置距離樹林太遠(多於250米),令種子傳播困難,會拖慢演化速度。此外山火強度、山坡位置和座向,也會對復原時間有顯著影響。

漁護署過去曾嘗試在部分受山火影響的地點植樹,此舉是好是壞,難一概而論。一方面,一個生態系統牽涉成千上萬的物種,彼此環環相扣,任憑人類如何模仿,植林和天然樹林生態價值始終有別。另一方面,香港山火連連,在下一次山火到臨前,未必有足夠時間讓天然山林慢慢恢復。在部分山火頻繁的地點,透過植樹快速建立樹林去遏止下一次山火或阻止土壤流失,又似乎有可取之處。展望未來,隨著我們對山火分佈、山火和植被的反饋作用、火後復原的認識加深,這些管理上的決策,可能將會有更清晰的答案。

香港始終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難以完全消除所有火種。但在過去三十年,山火面積減半,同時樹林的覆蓋率上升了一倍。即使未能實現口號式的零山火,只要持續控制和監測山火、進行適時的復育工作,要山林重新披上茂盛的亞熱帶雨林並非空談。


過去三十年,香港在控制山火方面其實算是頗為成功。2000年前,香港每年受山火影響的一年平均面積為20至50 km2,近十年則大跌至每年5至25 km2左右。(圖:Aland Chan)

 

[1] 由於較細小的山火難以從衛星圖片中探測出來,故官方山火數字會遠高於此數,受影響面積則較為準確,因為主要由較大型山火構成。

 

參考資料

  1. Chan, A. H. Y. et al. (2023) ‘Reconstructing 34 Years of Fire History in the Wet, Subtropical Vegetation of Hong Kong Using Landsat’, Remote Sensing 2023, Vol. 15, Page 1489.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 15(6), p. 1489. doi: 10.3390/RS15061489.
  2. Chan, A. H. Y. and Coomes, D. A. (2024) ‘Fire traps in the wet subtropics: New 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61(4), pp. 884–898. doi: 10.1111/1365-2664.14575.
  3. Aland Chan:香港山火地圖 1986 – 2020 縮時影片

 

訂閱《園徑眾生》電子通訊,以電郵取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