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鄭凱靈(Project CROW)
北潭涌位處西貢市中心東面,是麥理浩徑的起點,也是前往海下和黃石碼頭的必經之地。每逢假日,小食亭前的空地總是擠滿人。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出發前最後一個補給站。過去五年,我有幸在北潭涌工作,不足一公里的自然教育徑走了百多遍,卻是每次都有新發現。
「涌」是匯進大海的河流。這個區域有三個名稱相似的地點,分別是山上的北潭、北潭凹,和海邊的北潭涌;「北潭涌」意思就是北潭下游河流入海的地方。從郊野公園閘口出發,首先會經過「傷健樂園」,沿着大網仔路走,在發記士多前轉右,就會到達河涌。
自然教育徑就從橫渡河涌的「復興橋」開始,以上窰民俗文物館為終點,過了聖母七苦小堂後再走大約半公里就會到達起子灣,也就是河涌的盡頭。整條路線大致平緩,來回也不過三公里,沿途的生態環境卻很多變。除了紅樹林,還有果園、次生林、灌木林、淡水濕地和泥灘。
登上復興橋,左邊是山,右邊是紅樹林。橋下經常可以看到奇妙的河水折射,像水裏飄着一塊透明的布,那是鹹淡水匯合的交界。河裏的生物多是喜好半鹹淡水質的物種,較常見的有烏頭、金鼓、黃腳鱲和火點,有時還有水針和河豚。當天氣持續乾旱,從山上來的水不多,河道鹽份變濃,會令平常住海裏的生物往上游擴撒。兩年前春天雨量特別少,復興橋下就連續幾個月出現大量海葵。
水針。
紅樹林旁邊的河豚「弓斑多紀魨」。
河水鹽份增加,會令海葵從海岸往河道擴散。
復興橋下的海葵。
隨天氣變化的還有河道旁的紅樹林植物。海漆通過落葉排走鹽份,落葉前葉綠素減退,葉片變色,平常一整年都看得到樹上掛着零星紅葉。但有時,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似乎會觸發海漆集體落葉。像前年五月初破紀錄低溫,加上後來持續出現豪雨,月尾放晴後,整個涌畔忽然由綠色變成一片橙紅,成為初夏特有的紅葉盛況。
上窰村遺落的古樹不多,除了村口有株非常漂亮的秋楓,大王爺神座後有棵細葉榕,就剩文物館外的一排老龍眼樹了。次生林的樹主要是假蘋婆和鴨腳木,中間有一小片黎朔錐,都是原生大樹。仔細看的話,到處都有村落常用的植物。長在海邊的闊苞菊葉片清香,搗碎後加入糯米粉製成的欒樨餅(粵音:聯犀)口感像茶粿,是傳統節慶食品。樹林中的簕欓花椒木材堅硬而且藥性微溫,則適合製成客家擂茶的「擂漿棍」。
自然教育徑入口附近的秋楓。
泥灘平時被水覆蓋,一到潮退,活躍程度立即就超越岸上的人類活動。彈塗魚把握水退的幾個小時,爭取進食、霸佔地盤和求偶。相手蟹和方蟹通常駐守近岸的石頭,螯肢(蟹鉗)雪白的角眼拜佛蟹偏好沙泥質的位置,而橙綠色對比強烈的麗彩招潮蟹就喜歡更開陽的覓食點。不過,到了黃昏,這些蟹統統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體型更大、顏色亮紫的隆背張口蟹。
彈塗魚。
泥灘常見的麗彩招潮蟹。
寬額大額蟹。
四齒大額蟹。
隆背張口蟹。
而在晚上,蛇、青蛙、蜘蛛、貓頭鷹、各種夜行哺乳類動物和昆蟲一一甦醒:果蝠來回低飛、光顧果園裏的香蕉花;身長超過兩米半的蟒蛇在河裏游泳;豪豬帶同小孩尋找樹根吃,背上的刺碰到植物,發出沙沙的聲音。夜裏的北潭涌比日間更熱鬧。
是轉車站還是探索的目的地,任何人都可以自行決定。不過香港的郊野實在充滿驚喜,認真走一趟的話,車站旁的北潭涌也可以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