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黃志俊(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生物科科主任)
海下灣海岸公園是香港首批成立的海岸公園之一,也是唯一能以陸上公共交通工具直達的海岸公園。雖然它是七個海岸公園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卻擁有最多元化的海洋生態系統,包括潮間帶的紅樹林、岩岸和沙坪生態,而潮下帶亦有淺水石珊瑚群落,以及處於深水的人工魚礁等。我們亦可透過不同的方式去探遊和認識這裡的海岸和海洋生態。
一般的遊人可到訪新開幕的海下灣遊客中心,簡約的建築設計近年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拍照。而位於碼頭以東的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教育中心,則是一個認識本地海洋生態的理想地點,其最大賣點玻璃底船讓一般大眾都能輕易觀察到石珊瑚群的生長情況以及當中的海洋生物。
海下村。
水上活動愛好者可以租用獨木舟等器材,以低碳的方式在海下灣村對外沙灘兩邊不同的海岸環境中認識有趣的潮間生態。水退的時候,可以在沙灘東面的外露石灘中尋找到一些喜歡生活在岩岸的生物如荔枝螺、單齒螺和闊額蟹等,而在岩石與沙質海床間,則有機會找到黑海參和海星等。
遠離沙灘西面一帶置的河口既有紅樹林,也有泥灘瀉湖,沙丘對外是一片遼闊沙坪。在這裡可以找到四種真紅樹植物,以及生活於灘塗的生物如色彩多變的彩螺、保護色特強的石磺、動作有趣的角眼切腹蟹,還有各種招潮蟹。
大潮退後的沙坪生境。
在紅樹林中發現的麗彩擬瘦招潮蟹。
由於沙灘淺水區的沙質海床不適合石珊瑚穩定生長,若想欣賞珊瑚群落,首選碼頭對外的區域。漁護署亦在該區設置浮標標示機動船隻禁區,在區域內浮潛就毋需擔心安全了。北面串螺角咀一帶水域是珊瑚覆蓋率最高的地點。該灣又名「珊瑚灘」,淺水區有大面積的十字牡丹珊瑚。這類生長形態像瓦通紙的珊瑚特別受珊瑚魚歡迎,不難發現鮮艷的蝴蝶魚、大群的黃尾石剎等在此間游弋。公園西北端的響螺角也是一個適合浮潛的地點,這裡的珊瑚種類以扁腦珊瑚和濱珊瑚為主,沙質的海床更分布著成千上百的雜色角孔海膽。
十字牡丹珊瑚與大群的黃尾石剎。
像一座座城堡般的石珊瑚,圖左為扁腦珊瑚,圖右為濱珊瑚。
海岸公園範圍內早於二十年前已放置了不同類型的人工魚礁。這些人工魚礁可說是個穩妥的水肺潛水活動地點,因海下灣是一個較遮蔽的內灣,即使風浪較大的日子,仍可以安全地進行潛攝。我曾潛訪過改裝的大型船隻,船的外貌仍可辨識,船艙內是魚群的安居地,大群的雞魚、三五條超大的細鱗,還有我不曾在香港其他水域見過、體型近成人般大的龍躉!人工魚礁除了讓魚群聚集、棲息和繁殖外,其表面亦長滿了各種海洋生物諸如海綿、苔蘚動物、柳珊瑚和軟珊瑚等,而這些生物大都是海蛞蝓的食物,故此也是最容易找到海蛞蝓的地方。
年幼的火點在人工魚礁棲息。
人工魚礁也有不少的蟹類,這隻雌蟹正在護卵中。
海蛞蝓不單種類繁多、顏色外貌多變,其物種也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圖為人工魚礁海蛞蝓三寶之一,俗稱「光纖」。
人工魚礁海蛞蝓三寶之二,俗稱「箭豬」。
人工魚礁海蛞蝓三寶之三,俗稱「斑點狗」。
現時海下灣海岸公園的生態環境大致上仍然健康良好,但淺水區的石珊瑚群落卻最受遊人影響。大家在進行浮潛的時候,切勿站立在珊瑚上,並以防曬衣代替太陽油(即使標明「Reef Safe」的也建議避免使用),因太陽油的化學成分會導致珊瑚白化,再者海水升溫也會令白化情況不可逆轉。人為的破壞加上氣候變化,最終或會令整個生態系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