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北的生態草島,塔門的興衰與不朽
Published on 29.08.2024

文。攝:Philip Leung(Joy Cow 牛歡喜

 

塔門,英譯 Grass Island,是香港西貢半島北部的一離島,古時漁業興旺,島民以農耕為生,滿山的牛群為先祖的後代,現與無際草原,共同化成島嶼的象徵。該地昔時綠草鮮嫩,廣原遼闊,草原俯視著弓背灣,遠眺蚺蛇尖,可想而知,其洋文名字從何得來。

這片海中心的外飛地,並非劃入西貢區範圍。在萬宜水庫興建前,西貢並無道路前往北潭凹及黃石碼頭等地,若要造訪,需依靠街渡往來大埔區的大埔滘(現沙田區之馬料水),故塔門的行政區域歸大埔區所屬。

島上草原一度光禿如荒漠。

塔門富有傳奇與宗教色彩,古有「佛塔」之稱,首記於明《粤大記》中的「廣東沿海圖」。古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一是東南方的岩岸奇觀「呂字疊石」狀似佛塔,二是島嶼岩岸如林。而疊石以北的海蝕洞名為「塔門洞」,相傳可直通至天后廟中神檯之下,「塔門」之名源由於此,此名亦被清嘉慶《新安縣志》所錄。

自清代中葉,塔門已是大小客商及漁船的泊岸之地,位於赤門海峽峽口,是進出吐露港的必經之地,人民叢集,燈火爃煌。近四百年歷史的天后古廟為二級歷史建築,廟內兩塊久遠傳今的碑文,均記載著塔門的輝煌時期。

古有人民百方泊岸,今有燕鷗擇岸而棲。根據紀錄,香港現有十二種燕鷗,當中卻只有三種:黑枕燕鷗、褐翅燕鷗與粉紅燕鷗會在港生育繁殖。每年四至九月,牠們會隨渡輪搖曳,更會飛至塔門一帶的偏遠岩岸和孤島築建巢穴。在車灣對岸的小孤島弓洲,便是跟赤洲及石牛洲同樣的燕鷗繁殖點。

在街渡船舷翔飛覓食的黑枕燕鷗。

遊人到塔門避世,尋覓喘息,燕鷗卻把沿岸峭壁視為避世島。避的是蛇蟲鼠蟻、天敵遊隼、人類等大型動物騷擾,將巢築於偏遠岩岸的縫隙處,把鳥蛋收藏。除了面臨遭涉足繁殖地的風險,車灣一帶至整個塔門的東部垃圾奇多。隨著東南方的熱門聖地「大草原」一位難求,露營人士漸擴散至東部的偏遠處,留下垃圾。而海洋垃圾量龐大,環保署設置海岸監察儀的33個「優先處理地點」中,塔門便佔了兩席,海陸垃圾的夾擊難免帶來物種棲息的壓力。

遊人遺下的垃圾。

垃圾的分佈同時影響著動物的覓食取態與習性,近年島嶼的生態承載量遠超負荷,面對嚴峻的荒漠化問題。牛群缺乏野草果腹,轉向富食物香氣的垃圾和廚餘下手,牛隻肚皮每每膨脹如球,肇因垃圾積存於消化道無法排出,甚至造成難產、中毒導致嘔吐及死亡。煮食香氣更令牠們駐足於大草原,使其分佈收窄,長遠恐喪失覓食動機。遊人的主動觸摸與餵食行徑則使牛隻的警惕降低,可釀衝突發生。

牛隻體內積存了不少垃圾。

我們不時到島上清理垃圾,當中即棄膠樽尤多。

細碎的垃圾不易清理,使鳥類誤食及纏繞,牛背鷺、戴勝、北紅尾鴝等雀鳥或首當其衝。2021年的復活節連假裏,塔門便產生逾六噸垃圾;惟島上只得一年邁清潔工以擔挑清理,或需依靠民間的自發力量。

由鼎盛一時至人煙罕至,從露營風潮到生態災難,草島歷盡了時代興衰,惟聯鄉建醮的傳統習族代代相傳。一如野草般的牛群與生態不朽的存活著。盼人們從意識上的覺察猶如東風,終可吹拂復萌的野草。

 

參考資料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復活節期間於離島及鄉郊加強垃圾收集及清掃服務〉,2021

 

【 訂閱《園徑眾生》電子通訊,以電郵取閱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