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劍青(本土研究社)| 攝:本土研究社
「北部都會區」這個構思於2021年橫空出世,劃出雙城三圈的「空間規劃」,去年又自行多加一圈,圈內愈來愈多矛盾與衝突的空間,當中所提及的空間有幾多現實,有幾多流於空想?
驗證的最好辦法是實地考察。上千公頃的鄉郊土地,由元朗到北區,掌握當區地理環境、民情關注、潛在影響,可找到各種在現時「空間規劃」中忽略掉的真實空間,於是北都成為了我近年在考察明日大嶼以外,最常與學者、學生、關注的市民「攀山涉水」的熱點。
公眾對實地了解北部現況及最新發展抱有濃厚興趣,近年自己帶團考察已不下十數次。
新田科技城中被過度圈起的魚塘濕地,石湖圍一帶仍然有心經營的在地農場,棕地夾雜農地民居的逢吉鄉,最新還有推動「生態旅遊」及「數碼港式發展」的流浮山,規劃被推倒後改為創科用地的沙嶺殯葬城、曾經豐饒現今圍板處處的牛潭尾社漁農社區、橫跨過各式各樣土地用途的北都公路,這些北都內的鄉郊地方其實相當宜遊,近年都反覆去過,每次都有奇遇與發現,也值得在消失前多見一面。
北部都會區原初的濕地公園,由2021年原初的收地模式與規模,到今日擬以「公私合營」模式推行,已有重大變化。
綜合這幾年在北都的考察及發展,可以歸納出幾方面對原有鄉郊環境的規劃危機:一、原先構思北都時設定出來作為主導的總體規劃原則,包括「城鄉共融」與及「保留鄉郊作為城市獨特景觀」,但短短數年原則已經改弦易轍。二、審批上再放寬地權人及棕地作業在新界鄉郊農地上經營,更進一步放寬給囤地發展商在未來發展區中原址換地的機會,將大大助長區內囤地,與及地權人及發展商率先破壞現有自然資源及生境的行徑。可以預視未來十多廿年間,北都內棕地擴散的狀況將會加劇,生活在北都區域內的人將要繼續與棕地為伍;三、在土地規劃上輕視區內僅存的魚塘濕地、活躍農地等自然資源,原有曾提出過要制定大綱利用現在農地及自然資源作城市景觀,到現時並無制訂盡量予以保存的土地用途對策,新田科技城卻已主動突破濕地保育區,即將剷平上90公頃的魚塘濕地作創科用地。若以上危機無法扭轉,將無可避免地對僅存鄉郊環境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假如你定義的「鄉」不純粹是鄉村丁屋的話。
隨著北都概念出台,新界偏遠鄉郊的棕地化處處可見。
新田科技城計劃填平90公頃的魚塘濕地,將是近年生態環境的大事。
先不談宜居宜業,若只談北都中的「宜遊」,未來將有更多值得重視的計劃陸續出台,例如剛剛刊出流浮山變「數碼港」及「生態旅遊」,未來沙頭角及印洲塘則推動「康樂生態旅遊圈」等。但區內會否借「生態」之名,忽視生態價值進行酒店旅遊大開發,最後犧牲本土勝景?當中如何平衡的標準,討論至今仍未開展,這些都影響北都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及影響當中規劃安排真正是否市民真正所思所求。
沙頭角禁區逐步解封,區內最完整戰前騎樓建築群新樓街會變什麼模樣。
我想空間規劃與空想規劃還是有分別的。對原有空間狀況的察視與尊重、對未來空間構思的仔細論證,對空間與空間之間關係的周全安排,都是空間規劃之能區分於空想的關鍵要素。諷刺的是,那些宜遊的本土獨特鄉郊風景,在現今香港經常被質疑欠缺獨特性的時候,卻沒有被包含在十八區日夜繽紛的構想中,但可能才是香港最為獨有、不用額外花公帑打造、也很宜遊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