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油塘社區報《集油》
油塘背山面海,經洋紫荊徑、衛奕信徑和小路上山輕而易舉,山邊不時可見各種「晨運園」、神像群和「瞭望臺」。對油塘中心地帶的居民來說,在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或在山頂看風景,南望維多利亞港、東望將軍澳,是遠離繁囂的好消遣。事實上,油塘由魔鬼山、照鏡環山、五桂山環抱,其中還隱存了一條超過70年的「廢村」。流水坑當中三坑,第一坑最為人煙稠密,安聯村就在此地,漸漸整條村就被統稱為安聯村。
後方的將軍澳跨灣大橋連接將軍澳東岸及西岸,造價約56億元。曾有記者發現大橋疑似有螺絲未擰好及擰歪,橋墩石屎亦發現有裂縫。
安聯村有不少空房危牆、枯樹、路旁破爛的家具、凝固的空氣、很慢的時間、只有蟬叫的靜寂,但安聯村並不是一條「廢村」。自五十年代,安聯村開始有人聚居,以打石畜牧為主。以前四山採礦業盛極一時,油塘除了鯉魚門石礦場、茶果嶺瓷泥廠,還有安聯村石礦場。雖然規模較小,但正因為沒有近代規劃發展,社區現在仍保留很多當年就地取材搭建的石屋、石橋和被削扁的岩岸,猶可想像當年盛況。
就地取材搭建的石屋。
安聯村石礦場盛產花崗岩,亦名麻石,質地硬,是常用的建築材料。
探索安聯村就像打機解鎖地圖一樣,每次解鎖一部分、取得一點經驗,又回程補給休息再來探索。常聽村民說當年到海濱學校上學,海邊山路有捷徑,走20分鐘就到。惟村民年事已高,不便帶路,只能指點方向。我們有衛星地圖,但很多時候山勢樹形不一,都要憑感覺闖,沿著印有軍事徽記的路,穿過矮叢,亂晃晃到更多支線,碰到山友、釣友,深入炮台、彈藥庫、探射燈台。
村民文叔在1959年落戶,那時年紀雖小,但一直看著爸爸和叔伯兄弟用海沙、英泥、沙石起屋,後來自己更投身建築界,學習水利工程。
路上中段有用一座黃牛木、竹籬構成的涼亭(「攝」了帆布、膠袋),來的人都很熟悉這個空間似的,來到就很自動波,搬木頭來坐著乘涼,擱起藥材來曬、坐在斜坡上編起竹籬來,「老人與海」一番。專誠拖一車仔的藥材攀山涉水來這裡曬不會好辛苦嗎?阿姨的回覆是「不會,這裡一待可以待一整個下午」。雖然沒有見過面,阿姨卻很高興地分享在哪裡買了很便宜的牛大力、蛇舌草,最近天氣如何,又有什麼對應的功效。阿姨提醒徑直走到崖邊的我們小心中暑,當好奇一問涼亭是否她造的,她爽快地耍手擰頭。某日見涼亭頂拆了,幾個婦女包括那個阿姨在前些的斜坡上快手地削竹,已經編了好幾幅。不知哪來的竹,但她們說附近很多,而正好涼亭要翻新一下。涼亭日復一日地改變,涼亭誰屬尋根究底也大概無法定論。
黃牛木是香港原生樹種,常用的村樹。木材堅硬,有鳥籠木之稱。
去年年初,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擬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對出水域的132區以填海削坡方式造地25公頃,土木工程拓展署現正在安聯村進行勘探工程。但相信直至清拆一刻為止,涼亭仍是熱情而流動的,安聯村仍是靜寂而有機的。石屋、涼亭都印證了居於天然取於天然之道,這不但是安聯村的歷史、村民的文化,也是人生活方式的選擇。
132區有約七公里長的天然海岸線,地貌罕見,早於1.4億萬年前形成,填海工程將直接影響其中1.5公里段。